全國195個城市監測結果表明,97%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,40%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趨勢。在北京,淺層地下水中普遍檢測出了具有巨大潛在危害的DDT、六六六等有機農藥殘留和單環芳烴、多環芳烴等“三致”(致癌、致畸、致突變)有機物。地下水超采與污染互相影響,形成惡性循環。水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,加劇了對地下水的開采,使地下水漏斗面積不斷擴大,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;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變了原有的地下水動力條件,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,淺層污水不斷向深層流動,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層發展,使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斷加重。
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。與上年相比,水質略有上升。近海大部分海域為清潔海域;遠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。
2008年,近岸海域監測面積共281012km2,其中Ⅰ、Ⅱ類海水面積212270km2,Ⅲ類為31077km2,Ⅳ類、劣Ⅳ類為37665km2。
按照監測點位計算,全國近岸海域水質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,Ⅰ、Ⅱ類海水比例為70.4%,比上年上升7.6個百分點;Ⅲ類海水占11.3%,與上年持平;Ⅳ類、劣Ⅳ類海水占18.3%,下降7.1個百分點。
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,黃海、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,渤海水質一般,東海水質差。北部灣海域水質優,黃河口海域水質良,Ⅰ、Ⅱ類海水比例在90%以上;遼東灣和膠州灣海域水質差,Ⅰ、Ⅱ類海水比例低于60%且劣Ⅳ類海水比例低于30%;其他海灣水質極差,劣Ⅳ類海水比例均占了40%以上,其中杭州灣最差,劣Ⅳ類海水比例高達100%。
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沿海自1980年以來,共發生赤潮300多次,其中1989年發生的的一次持續達72天的赤潮,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,僅河北黃驊一地6666.67hm2對蝦就減產上萬噸。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發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圍達數千平方公里大赤潮,給海上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也是數以億計。
海洋重要魚、蝦、貝、藻類的產卵場、索餌場、洄游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無機氮、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。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、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漁業水域相對較重,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、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,石油類的污染以東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。此外,重金屬和有毒有機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在海域中累積,并通過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,對海洋動物和以此為食的其他動物造成毒害。